近期,我院陳忠教授團隊在抗癫痫治療藥物發現方面取得新成果,團隊在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Borneol enantiomer ameliorates epileptic seizure via decreasing the excitability of glutamatergic transmission”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藥配伍中常見的“使藥”——冰片通過抑制腦内興奮性谷氨酸能神經傳遞發揮抗癫痫作用,該研究為臨床治療癫痫提供中藥治療的新策略,并有助于闡述“開竅醒神”的中藥冰片對治療癫痫的現代科學内涵。

癫痫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目前全球有7000多萬人患有癫痫,約占總人口的近1%,盡管近幾十年來有大量的抗癫痫藥物進入市場,仍有30%的患者存在耐藥的情況,且以海馬為竈點的颞葉癫痫患者耐藥率更是高達70%。而且,現有抗癫痫藥對疾病的進程并無緩解,存在不少副作用,為患者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尋找新型的治療方式和策略至關重要。我國傳統中醫藥對癫痫的研究和防治具有悠久的曆史,中醫将癫痫歸屬于“痫症”範疇,目前中醫認為癫痫的發病,以五髒虛損為本,風、火、痰、瘀主要病邪為标,伏痰日久,痰瘀互結,經風火引動,上蒙清竅導緻癫痫發作。治法多為清肝瀉火、化痰開竅、滌痰熄風、補益肝腎、健脾化痰、開竅醒腦等,取得一定臨床療效。
冰片是從菊科艾納香莖葉或樟科植物龍腦樟枝葉(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中分離出的雙環單萜醇,在我國山東、江蘇、浙江等地均有廣泛分布。依據《新修本草》記錄,“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本草備要》:“治驚痫痰迷”。這些記載表明冰片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散毒的功效。前期曾有研究發現冰片對于某些急性癫痫發作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是其對不同類型癫痫的作用特征并不清楚,且其控制癫痫的機制也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多種不同類型的癫痫模型研究冰片(不同對映異構體)的抗癫痫活性,并進一步揭示了右旋冰片發揮抗癫痫作用的作用特征及神經調控機制。

首先,研究者利用經典最大電休克模型、戊四唑模型發現右旋冰片劑量依賴性地緩解急性發作,且有效時間窗可長達8小時。同時,右旋冰片還能夠延緩海馬電點燃誘導的癫痫形成過程以及完全點燃後的發作嚴重程度。更為重要的是,在海人藻酸誘導的慢性自發性颞葉癫痫模型(常為耐藥性癫痫模型)中,右旋冰片也表現出同樣令人欣喜的治療效果。後續研究通過體外電生理的方法發現右旋冰片顯著抑制海馬下托谷氨酸能神經元的高頻放電,并減少興奮性谷氨酸能突觸傳遞。進一步對癫痫小鼠海馬下托谷氨酸能在體鈣信号進行記錄驗證了右旋冰片可以抑制癫痫中異常增強的谷氨酸能傳遞。此外,鑒于中草藥的對映異構體在不同疾病中有很大的區别,研究者還比較評估了冰片三種對映異構體抗癫痫作用的差異,發現右旋冰片呈現最佳治療效果且僅右旋冰片通過調控谷氨酸能神經傳遞發揮抗癫痫作用的。本研究表明右旋冰片可能是一種新的有前途的癫痫治療藥物。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為我院博士王宇,我校中醫藥科學院仇肖允老師以及我院碩士研究生劉家穎為共同第一作者。陳忠教授和汪儀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得到了季旭明教授和蔣旭宏主任的指導和幫助。研究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的資助。
全文鍊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01-023-01075-w